韦编三绝主人公是谁?
韦编三绝主人公是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孔子晚年爱读《周易》,并且反复读了很多遍。绑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后来,当司马迁写《史记》时,在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并写道:“读《易》,韦编三绝。”这就是这个词的来源。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努力认真学习的人,作为鼓励。
“韦”是一根皮革做的绳子,古人用“韦”把竹简的书编连起来称为“韦编”。其次是“三绝”中的“绝”。“绝”意味着断。显然,“韦编三绝”的字面意思是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这个“三”应该是虚指,但实际上是指很多次。
孔子是谁介绍
孔子一直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虽然他是一个2000多年前的古代人,但他仍然有许多闪亮的头衔和粉丝。他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等。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他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接受任何良好的教育。然而,孔子热爱阅读,总是渴望知识。他十五岁开始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每当遇到难题,他都会多方求教,几乎是逢人就问。他咨询了老人、儿童、在田里工作的农人以及官员中的知识分子,所谓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当时纸还没有发明,字还刻在竹简上。因为一张竹简只能写一行字,所以古代人的一本书往往需要很多竹简。为了方便阅读,也为了避免竹简的混乱,古人用结实的牛皮做绳子编联,把竹简按顺序排列,这就是我们最初所说的“韦编”。
《易经》是中国的古籍之一,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非常难读。孔子晚年开始阅读《易经》。当时《易经》自然也刻在竹简上面,可以想象那是多大一堆。
孔子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大的努力终于第一次看完了,但觉得自己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他又去读了一遍,第二遍读起来容易多了,但是读完之后,就是觉得自己掌握了基本点。于是读了第三遍,这一次对《易经》的实质有了稍微透彻的理解。
从那以后,他一边深入研究这本书,一边给弟子们讲解。他每天翻来覆去地读《易经》,让串联的竹简皮绳磨掉了好几次,每次断了,孔子就换上新皮绳再读一遍。
韦编三绝主人公是谁,就是孔子,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由此而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用来形容努力学习,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