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8个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中,过去一年里,除了武汉,其余七城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没有新增。
(相关资料图)
18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了以上数据。
报告以全国45个轨道运行城市为监测对象,将超过60分钟划定为极端通勤,用于反映城市职住空间的分离;将5公里内通勤是“幸福通勤”的最大阈值,用于反映城市就近职住人口占比。
2022年,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减少,中西部强省会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在提升。伴随城市人口增多转移,不同城市间的通勤改善情况也显露差异。
报告显示:一线城市45分钟内通勤有所改善,通勤半径维持稳定;二三线城市中,西安、杭州、合肥、南昌“幸福通勤”比例显著下降,才从特大城市晋升为超大城市的武汉,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例超过一线城市深圳,平均通勤距离则首次超过9公里。
相较于城市平均水平,新就业大学生群体平均通勤时间更长,通勤更依赖轨道。在2010~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口增量最多的16个城市中,去年,北京、上海和重庆25岁以下职场新人群体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超4成职场新人居住在轨道车站800米范围,80%职场新人单程通勤时间在45分钟内。
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降低
过去一年里,在全国45个轨道运行城市中,仅50%通勤人口实现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该指标连续3年同比下降,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但与此同时,自报告监测以来,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超大城市首次出现了极端通勤人口规模整体缓解的现象。
报告显示,2022年,一线城市中,广州和北京“45分钟以内通勤可达”比重由降转升,上海继续提高。除北京外,沪广深均有7成人口单程通勤时间在45分钟内,其中,深圳达到77%,保持一线城市最高水平,接近80%联合国人居环境建设目标。
一线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情况同样得到改善。报告显示,2022年,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28%,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约20万人;沪广深三地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则连续两年没有增加。
图片来源:《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一线城市“打工人”通勤时间整体没有继续增加,这背后或与城市辐射范围保持稳定,职住分离程度得到缓解相关。
根据报告,2022年,超7城轨道城市通勤空间辐射半径增加。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通勤空间半径均达到40公里及以上,为45城中的最大范围。但除上海同比略增外,京广深当年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均未增加。
对此2020~2022年的三年报告数据,第一财经记者进一步发现,一线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增幅均在1公里之内。
通勤空间半径反映城市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辐射能力。随着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开始减少,城镇化步伐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更新”,一线城市通勤人口的平均通勤时间和距离是否已经到达一个“封顶线”?
报告撰写者之一、中规院交通研究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付凌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过去的这一年,一线城市通勤人口的时间减少、空间不变的现象是否具有趋势性特征仍待观察。
一方面,需要考虑新冠疫情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目前职住分离增加,说明主要城市的空间结构还在变化调整中。此外,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聚集,是全球城市发展的规律。比如,东京正在形成7000万~80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化区域。往后看,北京、上海所构成的都市圈仍需要准备承接更多的人口和功能。
“通勤空间半径是交通效率决定的,地铁的速度大概只有30~35公里半径,而随着区域轨道的建设,这个半径还会增加到50~80公里。” 付凌峰表示。
统计显示,目前,北京轨道规模达到868公里,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但付凌峰认为,北京对城市空间特别是通勤出行的支撑力度不如深圳、上海、广州。理论上,轨道客流强度高的城市,每公里轨道覆盖通勤均在2000人以上,而北京每公里只服务1700人便捷通勤。尽管北京拥有通勤以外的其他轨道功能,可以支撑较高的客流强度,但北京模式或难以复制。
付凌峰说,轨道覆盖通勤人口决定了城市潜在通勤客流规模,如果客流规模不理想,还将最终影响轨道的良性运营。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城市轨道建设项目初期要求,城市轨道整体客流强度至少应达到0.7万人次/公里.日的基准线。目前,除了一线城市和西安、长沙6个城市达到这一标准,成都和南宁接近这一标准,近80%的城市都没能达到该基准水平。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新增运营轨道线路约1000公里,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通勤(最多走800米可以抵达地铁站)占比仅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郑州、武汉年度新增线路超过25公里,但外围延申线路未能有效提升通勤覆盖比重。
与之对应的是,郑州是连续3年幸福通勤比重下降最多、平均通勤距离增加最长的城市;作为新晋的超大城市,武汉是去年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加重,同时,武汉5公里内幸福通勤比重连续3年下降。
京沪渝25岁以下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超10公里
2010~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口增量最多的16个城市通勤大数据,将25岁以下通勤人口定义为职场新人。报告据此发现,2022年,相较于城市通勤人口平均水平,这16城的职场新人更容易实现就近职住。在16个城市中,53%职场新人能够实现5公里内幸福通勤,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苏州、长沙、杭州、深圳等城市,超过55%的职场新人通勤距离在5公里内。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职场新人考虑到租住成本和就业机会,不得不承受长距离通勤。报告显示,16个城市中,京沪渝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超10公里,10%的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距离超25公里。
其中,在北京的职场新人中,14%的人口需要承受,超长(25公里以上)通勤距离。天津、西安、郑州、重庆也有超过12%的职场新人承受超长通勤,且高于城市平均5个百分点。
虽然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长,但因为更依赖轨道交通,45分钟内通勤可达的比重更高。
报告显示,16个城市中,27%的职场新人居住、就业均位于轨道车站800米范围,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普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80%的职场新人45分钟通勤可达。
然而,越近轨道住房成本越高。报告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职场新人居住在轨道车站附近800米内的比重难以显著提高。其中,北京有27%的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超过1小时,为16城之最。
根据市场机构7月31日最新发布的全国40个重点城市住房租金指数数据,近一年来,一线城市中,北京和深圳住房租金维持涨势。近三个月来,北上广深住房租金全部上涨,其中,北京和广州两地涨幅分别达到0.62%和1.14%。目前,在一线城市中,北京住房租金居于首位,租金总价中位数达到6690元/月,深圳次之,上海其次,广州居于末位。
图片来源:《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标签: